我有一个朋友,翔哥,对美食研究很深。以前一起看《老广的味道》,听他点评很快乐。作为美食 KOL,他在上海最喜欢的馆子是一家潮菜馆。

周末去了一趟潮州,尝了纪录片里的食物,在老城里漫无目的晃荡,学会冲茶,最意外的是还结识了几位有趣的朋友。

但心里仍有一个没完全被自己答复的问题,潮州真的那么好吃吗?

这两年,潮汕愈发成为美食版图上的朝圣地,说得最多的是陈晓卿老师那句“潮汕地区是中国美食的一座宝贵孤岛”。可能受陈老师影响,大家去了潮州都能胖五斤。

传统潮汕,古称潮州府,包括现在潮州、汕头和揭阳三个城市。自从隋文帝以“在潮之洲,潮水往复”命名,潮州这个名字就沿用超过 1400 年。

对潮州的第一印象,确实有 1400 年的旧。第二印象是潮州的慢,街头巷尾都是喝功夫茶闲聊的人,老奶奶坐在自家门口眯着眼睛晒太阳,旅行便也一下子慢下来。

日上三竿才起床,摸索到藏在巷子里的一家肠粉店。潮州肠粉馅料丰富,一份春笋、一份香菇,再来一碗有嚼劲的牛筋丸汤,算打开潮州的第一顿。

老板娘特地来问汤里要加什么菜,点了喜欢的豆芽,结果只有几根。

临近中午的肠粉店,依然不断有客人来,当地人也骑小摩托来打包几份回去做午饭。老板手脚麻利得忙个不停。

填饱肚子,便走去牌坊街,看看老城。

在潮州街头,惊讶地发现不但潮汕话与闽南语大同小异,连食物味道、建筑风格以及各种风俗都非常接近。

俯视地图,潮汕背靠莲花山脉,面朝南海,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孤岛。先民们与其翻山越岭去粤西,倒不如划着船找福建小伙伴。潮州当地俗语说,“地有闽广之分,俗无漳潮之异”。

因此泉州有座开元寺,潮州也有一座非常相似的开元寺,就在老城入口。

周末天气不错,游客、香客络绎不绝。比起泉州开元寺,这里的明显小很多。入夜点上灯,倒是流光溢彩。

这次才知道,潮州也有着历史悠久的陶瓷工艺。江对岸笔架山上,就有宋代潮州窑遗址。开元寺的精致屋檐,便是用潮州特有的嵌瓷工艺装饰的。

牌坊街头有一家松发生活馆,本以为是肉骨茶,后来发现是当地上市公司松发陶瓷的展示店。

三层的小楼,里面各种式样瓷器精美得让人心动。犹豫两天,还是在离开前冲动消费了一套小茶杯。

忽然感到饿意,想去吃鱼生。当地人说他们一般晚上才吃,初来乍到,便顾不得许多顺序。

老城里卖鱼生的餐馆不少,差别不大,都在及格线徘徊。随意选了一家,潮州鱼生分为两派,官塘与庵埠,两者在选鱼、刀工和蘸酱上有些许差别。大约是因为庵埠离老城太远,这边都是官塘 xx 鱼生。

官塘鱼生不留红肉,切得极薄,夹一两片,选喜欢的辅料放在碗里,再淋上一点油碟蘸料。有鱼肉的新鲜,也有丰富的口感。

潮州人之所以晚上食鱼生,是因为与讲究即杀即食的顺德不同,潮州要把整块鱼肉挂着风干半晌,入夜才能吃到干爽的味道。

店里还有卖《老广的味道》中提到的鱼饭。

以前在闽南潮汕沿海,有一类常年居住船上而不上岸的人,被称为疍民。对于疍民来说,米比鱼贵,只得用海水将收获煮熟,以鱼做饭,权且充饥,多余的还能在靠岸时售卖。

用海水煮熟的鱼带着天然咸味,实习小妹居然忘了给去腥提味的普宁豆瓣酱,但还是会觉得,疍民饮食简直神仙生活。

一份鱼生九十块,一份鱼饭四十八块,昔日贱食,在旅游区身价翻倍,但也还算潮州关于鱼的味道。

逛潮州老城,看厝和看牌坊是乐趣。

厝就是房子,老城里有十几座明清时代的老宅院,是文物。“猷灶义兴甲,家石辜郑庵”十条巷子里,不计其数民国时期兴建的房子,是日常。这些房子的老主人,大多是当时生意兴隆老字号的掌柜经理。“起大厝”,一直是潮汕男人的奋斗目标之一。

时至今日,有些厝雨打风吹去,有些几经变更收归公用,另一些则依然安静住着当年主人的后人们。

每座房子都是一个小家族的变迁。比如这家物资回收公司背后,便不知道藏着怎样的故事。

翻看借来的一本书,《旧影潮州》,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商人吴雪薰。

四十年代,吴雪薰是潮州最大百货公司的东家,分号远达上海香港,放在今天会被尊称一声吴董。抗战结束后,花费两千两黄金和两年多时间,在义井巷修了一座精美考究的吴宅。时局突变,落成后仅住了二十多天,吴雪薰便举家迁去香港。

当年告别故居与故土的时候,吴家人也是万分不舍吧。现在的吴宅,已经变成了民宿和潮菜馆。往事多少如烟。

牌坊街沿街的骑楼,开着不少餐饮、饮品和手工艺品店。这样的街区全国都类似,不缺客流从而无心精益的食物,雷同如统一进货的工艺品,意思不大。偶有让人驻足的小店。

倒是这位阿伯,永远在歪着头睡觉,甚至在其他人的照片里也在睡,神奇。

走累了,在街头随便寻觅一家饮品店坐下歇脚。买份甘草水果,喝碗海石花,吃一个糖葱薄饼。糖葱薄饼,也是纪录片看来的食物,潮汕传统“糖果”。其之于父辈潮汕人,相当于奥利奥之于我们。

潮州味道,总将咸甜混合在一起,半咸半甜的粽子,咸中带甜的水果,外咸内甜的薄饼,不知你们的口味如何。

饮品店老板在看一本书,《财富自由的思维、方法和道路》。

潮汕人是很有钱的,但有钱的潮汕人又不在潮汕。

潮汕是孤岛,正因为孤岛的条件限制,让潮汕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抱团、重商、冒险,倒与温州人一样,走出家乡的脚步从不犹豫。

来到潮州,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城市没有发展起来。本以为潮汕人能赚钱,潮州应当相对发达,但城市老旧而乱,没有任何规划。从数据上看,潮汕的经济也在广东落于中下游。

没发展起来的原因,是因为资源的限制还是人的观念?不得而知。

街头有很多卖粿的小店。粿,是潮汕闽南特有食材,以米或者番薯为原料制成,可糕可条可咸甜。用形状、馅料、汤汁等维度去排列组合,便有潮州现在超过一百种的粿食。早上充饥,晚上解馋,实惠的选择。

沿着东门街走,广济楼城门外,是广济桥。从没见过这种只有桥头和桥尾,中间用小船连接的桥。小船定时定点连起、散开,竟有开合桥的效果。

有身在烟雨嘉兴的错觉。

比之更神奇的是晚上“莫须有”的灯光秀。当天有或无,完全随机,连路边的摊贩都连声说不确定。

人群聚拢江边,灯光秀的时间如传说般悄悄传播,耐心等过一个又一个时间点,此时灯光秀是否还会进行仿佛已经不太重要。

当晚我们没有看到灯光秀。

回民宿喝功夫茶。茶在潮汕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觉得是超过粿和粥。任意时间都能听到别人发出邀请,“来,坐下喝杯茶吧”。

当我在路边排档吃完饭,老板都会发出喝茶邀请的时候,大致明白这句话在潮汕等同于最日常的招呼。

潮汕茶叫凤凰单枞,味很浓。第一次喝用绿茶的方法,结果俨得发苦。

民宿管家告诉我,喝潮汕茶的方法是冲茶,而不是泡茶,水注入茶碗后,只需稍候一会儿就要分茶到小杯中,才不至于太苦。好的,潮州茶文化入门 101。

茶叶是民宿老板自家茶庄产的。老板姓谢,是一个典型的潮州人。一生都在与陶瓷打交道,年轻时在村里瓷厂打工,靠将残品回收售卖攒下第一桶金,自己办厂,八十年代又去深圳从事贸易。现在年逾花甲,已是相当成功的商人。

用管家的话来说,民宿刚开业时,老谢叫了一圈当年的小弟们来捧场,当年小弟现在也已经都是大老板了。

也是机缘巧合,临出发前才决定住在这里。听老谢介绍,这是他们家族几辈人一起生活的祖宅,后来无人居住年久失修。两年前,为了心中的一点情怀,自己设计、画图纸、请施工队,一点一点弄出现在的模样。

宅子是老潮汕典型的“爬狮”民居风格,中间大堂两边房间,围着一个天井,前低后高。很多地方的设计,能看出虽不是科班出身,但也花了心思。

民宿的房间和公区墙壁上挂着许多瓷板画。老谢自豪地向我介绍说,这些全部是女儿的作品,她现在正在加拿大搞艺术。女儿陶土板上作的画,父亲用自己专业知识高温煅烧,父女合作出整个宅子的作品。

老谢将女儿的作品集摆在民宿起居室最醒目的地方。谈起女儿时,他不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,而纯粹是一个特别骄傲的父亲。

每个房间门口,都有一个小凉亭和一套茶具。于是不用专门去城里的茶舍,也能舒服地在院子里看绿植喝功夫茶。

院子里的绿色还不算最茂盛,等到夏天真正的爬山虎藤蔓布满整个木架时,应该会更加好看。

潮汕文化中,特别喜欢在自家院子放上一口莲花缸,既是对出淤泥不染品质的寄托,也是“莲生贵子”对多生儿子的期望。以前的潮汕人,重男轻女是严重的。

夜晚点上灯,从别处移来的几棵夜来香,让满院子都是香甜味道。

刚开业,布草公司还没来接手。老谢和夫人便亲力亲为,洗涤、晾晒、熨烫,老一辈的潮州人真能吃苦。阿姨特别健谈和蔼。

民宿不大,两进院子,一共八间大小客房,最适合一群人来潮州时的包场。

喝茶聊天中,老谢对御酒店能卖出的价格羡慕不已。咨询顾问本性难耐,给他出谋划策,希望不久这里就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潮州民居文化体验地。

又想去吃牛肉火锅。牌坊街虽然人还不少,但没有了下午的熙攘,走起了舒服许多。

潮汕牛肉火锅名气很大,全国开花。最讲究牛肉的新鲜程度,在官塘和沙溪屠宰场附近的火锅店最正宗,但以当地完整的供应链,老城里的也不会差,就看是否有心思做好。

随意选了一家,价格不低,味道尚可,旅游区不能指望太高。初期质量高,然后被报道宣传,人们蜂拥而至,导致无法保持原有水准,是网红店的死循环。

这又让我想起一个问题,都在调侃现在的直播带货就是二十年前的电视导购,那按照攻略打卡网红店,仿佛与妈妈辈们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也区别不大。

写到这里,忽然有些明白,与其说一直在对潮州的食物提出疑问,其实是对受困于众口一词的攻略的怀疑。

深夜的老城逐渐落入沉寂,忙碌一天的摊主都已在打烊收摊准备回家。

还有的老街坊们已经落下卷帘门,开始深夜的鏖战。

半夜的时候,潮州城里唯一还在躁动的就是游客的胃了。很早就听说广东人食夜糜的习惯,按捺不住要出去寻觅。

在路边的一家粥档,贪婪地点了炒薄壳和鲷鱼饭,又不满足从别处端来一份生腌虾。呼哧呼哧配着白粥下肚,喜欢。

吃完白粥,走在夜深人静的路上,胃已经完全满足,文章开头心里的那个问题,不着急,慢慢来,等到下次去汕头再回答自己。

关于作者

文章来自我朋友的公众号,文章作者是 基本上无害。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